這些身份資料被購買后,用途是什么?
用途A——隱匿
常見于新聞報道中的犯罪分子,這類群體對于身份信息是剛需,因為他們需要擺脫警方的追捕,同時需要讓自己可以過上一些正常人的生活,例如弒母案中的吳謝宇,他被捕時的三十多個身份證,就是用來偽裝自己身份的。
很多人會問,現在不是有各種人臉識別和酒店登記了嗎?為什么還是能用假身份?
朋友,在很多小地方,這些技術根本不普及。而且就算是在大城市,用假身份租個房子,和房東個人簽協議,要多簡單有多簡單。
實際上吳謝宇要不是出現在機場,有人臉識別與公安打通,他還不知道能潛逃多久。
你身邊的人,到底是不是這個人呢?
用途B——測試
某些支付公司和互聯網公司的測試使用。
可能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個用途,很多與交易有關的互聯網公司,在測試自己產品的付款與提現功能時(尤其是電商與互金),不同銀行的銀行卡兼容性非常重要。
全國這么多銀行,需要這么多銀行卡,身份信息(綁定時用),尤其是測試的時候需要反復測試不同組合的兼容性,還需要對這些資料的絕對掌控。
你說,某些公司的測試資料,是從哪里來的呢?
用途C——騙貸+羊毛
擁有四件套,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你可以在互聯網環境中偽造成這個人,并用他們的信息來做一些事情。
例如很多P2P公司都有注冊送錢的活動,這些信息可以拿去用。
例如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有實名注冊送獎勵的活動,這些信息可以拿去用。
例如很多高利貸公司閉著眼給白戶放714高炮,這些信息就可以拿去騙貸,在7天內(7天后各大黑名單就開始記錄了)盡可能多的申請貸款,然后下款后把錢轉走,最后手機卡一掰,隨便瀟灑,反正一切記錄都是身份信息的那個人,和自己無關。
一套完整資料500塊,運氣好可以在7天內薅出數萬元的貸款,甚至很多貸款流量超市自己就買這種證件來騙自己客戶的錢。
這種黑吃黑的套路,多不勝數。
有人說貸款都有人臉識別,用假身份過不了人臉,我只能說天真。
給你大家現場展示。
這是靜態圖

這是制作過的動態圖。
如果這個技術不是用在肖像上,而是用在身份證和手持身份證的照片上呢?
你還覺得人臉無懈可擊么?你還能證明你不是你么?
你所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
用途D——洗錢
這是虛假身份市場最初誕生的原因,就是洗錢。
洗錢這件事,說穿就是把一筆筆來路不明的錢,通過各種轉賬以及搭配業務場景的模式,變為干凈的錢或者說是變為可以控制的錢。
近些年我國對于洗錢的打擊越來越重,銀行對于洗錢規則的審核越來越嚴苛,所以很多黑產不得不升級手段。
而虛假身份的用途就在這里,通過一個個虛假的身份,把大額的資金分散為小額的個人轉賬,然后利用地下錢莊把錢搞到境外。
這些錢往往是非法所得。
近些年最大的金主,是東南亞網絡博彩,由于網絡博彩的充值金額很高,且充值方式復雜(各種二維碼),所以他們是近些年身份信息倒賣最大的需求方。
最賺錢的生意,都在刑法里。
用途E——借殼
這是一個比較罕見,但真實存在的用途。
往往是很多不法行為,需要有公司的殼來完成,而這些身份信息,就會被拿來注冊成一個個殼公司的法人,最后出了問題,反正也只是身份證上的人倒霉。
更高級一點的借殼,是利用偽裝身份,來持有股份。
很多公司的股權架構非常復雜和混亂,里面往往有很多分子公司交叉持股,這堆分子公司里面的很多法人與股東,是搞來的身份證注冊的。
之前甚至出現過部分上市公司的前十位個人股東中出現了假身份的,對方實際上只是個普通農民的案例。
農民在一無所知的前提下掌控了上市公司,荒謬又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