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所有的聚會
都值得參加
前兩天,朋友老喬在一個酒局上喝到胃出血,被緊急送進了醫院。
 
我拎著水果去看他,他身邊只有老婆一個人在照顧。
 
見我來了,他便感慨道:“我住院這幾天,一起喝酒的狐朋狗友一個沒來,倒是你抽空過來了。”
 
我問他:“以后還這么喜歡湊熱鬧嗎?”
 
他搖搖頭:“這樣沒人情味的酒局,再也不去了。”
 
老喬跟我認識多年,他為人豪爽,酒量又好,是各種聚會的常客。
 
酒肉朋友雖然認識了不少,但到了關鍵時刻才發現,根本沒幾個人把他當回事。
 
像老喬這樣的人并不在少數,他們堅信“人脈就是錢脈”,一看到有聚會酒局就趨之若鶩,唯恐自己被別人遺忘。
 
明明不喜歡熱鬧,又害怕別人說自己不合群,只好硬著頭皮跟一群不熟的人尬聊;
 
明明作業沒寫完,室友一叫就一塊組隊打游戲,最后考試一塌糊涂;
 
明明不會喝酒,為了不掃別人的興還是來者不拒,結果半夜吐得死去活來……
 

 
他們為了討好別人,白白浪費了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卻不一定能換來別人的真正關心。
 
周國平的一段話一針見血:
 
  熱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詡朋友眾多,其實他們心里明白,社交場上的主宰絕對不是友誼,而是時尚、利益或無聊。
 
  真正的友誼是不喧囂的。
 
  有的人在酒桌上跟你稱兄道弟,其實只是吹吹牛皮、逢場作戲;有的人在聚會上跟你親密無間,下次見面時卻記不起你的名字。
 
  當你真的需要人幫助時,他們往往跑得比誰都快。
 
  無意義的聚會和酒局,只會不斷消耗你的精力,拉低你的生活質量,除了讓你的通訊錄上多幾個名字之外,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把這種低質量的社交,稱為“垃圾社交”,再合適不過了。
 

 
低質量的社交
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真正強大的人,從來不需要迎合別人的喜好,委屈自己跟別人搞好關系。比起低質量的社交,他們更享受高質量的獨處。
 
  正如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寫的:
 
  社交聚會要求人們做出犧牲,而一個人越具備獨特的個性,就越難做出這樣的犧牲。
 
  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覺到自己豐富的思想。
 
  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只有一個學會了獨處的人,才不會被外界的風吹草動打擾,才能沉下心來和自己對話,創造出真正的價值。
 
  越強大的人越渴望獨處,越喜歡獨處的人也往往會變得更強大。
 
  就算是結交廣泛的大忙人比爾·蓋茨,也要堅持每年兩次的“思考周”。
 
  在這段時間里,他會躲在某個湖邊小屋,切斷一切社交網絡,閉門謝客,只用來讀書和思考,研究下一步決策。
 
  在他看來,獨處時產生的價值,比跟多少官員名流吃飯都要大得多。
 
  人生還有太多重要的事情,不要總把精力消耗在別人身上。
 
  如果有的聚會打亂了你的正常生活,直接拒絕就好;如果一個朋友帶給你的痛苦多于快樂,就把他請出自己的生命。
 
  與其在一群人的狂歡中感到寂寞,不如在一個人的獨處中收獲驚喜。
 

 
最好的人脈
是你自己
 
  李嘉誠曾告誡年輕人:
 
  在你還沒有足夠強大、足夠優秀時,先別花太多寶貴的時間去社交,參加各種各樣的聚會,應多花點時間讀書、提高專業技能,多見見你的客戶。
 
  放棄那些無用的社交,提升自己,你的世界才能更大。
 
  人脈不是雪中送炭,而應是錦上添花。
 
  只有當你真正強大了,別人才不會小看你,愿意與你合作共贏。
 
  這個世界很公平,你的能力有多強,人脈就會有多廣。
 
  與其沉迷垃圾社交,幻想別人拉自己一把,不如學會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在獨處中積蓄力量,不斷變強,才能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
 
  共勉。
來源:十點讀書
作者:松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