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讓一切有跡可循,一切有源可溯。在數據時代,人們的一舉一動都可以形成一個個小型數據包被記錄下來,人們自己卻渾然不覺,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當大量的數據匯集在一起,每一座城市的數據資源中心成為了城市運轉的中樞神經系統。王堅認為,未來城市發展最大的矛盾,是日益增長的數據處理和有限算力之間的矛盾。
日前,在2050@2019“在
區塊鏈上建一座智慧之城”新生
論壇上,鋅鏈接創始人龔海瀚與巴比特加速器聯合創始人胡夢迪共同邀請巴比特副總裁、比原鏈運營總監馬千里,他就“區塊鏈+城市大數據”進行了主題分享。馬千里認為,數據分確權類數據和行為類數據,行為類數據構成大數據本身,通過區塊鏈可以運營和運營大數據,城市大數據浪潮已浩浩湯湯而來。
以下是嘉賓演講內容,有刪減:
大數據+區塊鏈,兩個非常熱的詞,目前好像很難找到實在的落地應用。好在我們有些實踐經驗,就從我們做的事情開始談起。
目前,我們在東南沿海地區某省會城市做政務區塊鏈的嘗試。我們在當地城市的大數據資源管理局基于比原鏈做了一個本地部署的區塊鏈系統,有四個服務節點。搭這條鏈,是為了協助做“可信認證結果”的存證,系統收集身份信息之后匯總到數據資源管理器,再上升到國家部委,部委反饋驗證結果回到數據資源管理局基區塊鏈系統。信息處于從零散到集中再到零散的狀態。
為什么做這個事情?我們試著站在城市數據管理者的角度來看看?
城市管理者每天面臨海量的數據,粗略可分為兩類數據,一類數據叫作“確權類數據”。這些數據包括銀行存款、房產、電信通信類訊息。這類數據非常注重隱私,非常重要,一般機構很難去獲得,除非是國家強力機關。數據本身很重要,但是其公章更重要,即數據背后確權的單位更重要。比如,一個房產,如果房管局不蓋章,那你就簽發不出房產證,這個房產就是一個有瑕疵的房產。這類數據其實很難稱為大數據,規模不夠大,處理難度也不夠大。
另外一類數據我們稱之為行為類數據。比如用戶互聯網上瀏覽的記錄,使用APP的點擊習慣、駕車的軌跡記錄,這些信息往往是市民某個行為的副產品。相較于確權類數據,行為類數據隱私性弱,但是這些數據卻是實時大規模的一個數據。產生速度快、規模大,以致于人腦非常難處理,必須借助電腦。我們常說的大數據大部分指的是行為類數據。
目前各個地方政府管理的重點還是確權類數據,未來的重點是行為類數據。
其實基于行為類數據和確權類數據,有兩個不一樣的區塊鏈的結合點。
確權類數據最重要的是其本身的安全性、不可篡改、能夠被公眾所認知。一些地方政府,如委內瑞拉那樣沒有很強的公信力,可以借助于區塊鏈,給這類數據增加一層確權性。國內這一塊也開始有試水,比如說像
上海高院、
吉林高院、
湖南婁底這樣的一些城市,已經在用區塊鏈來登記自己的權威數據。
存證上鏈的下一步就是資產上鏈。比如一個房產登記在區塊鏈上,本來只是一條信息記錄。但是如果把這條信息記錄變成通證在鏈上流通轉讓,就成了資產上鏈。這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場景。
行為類數據實際上非常依賴其加工水平,因為它的數據量太大了。什么叫大數據加工?比如,大數據加工就是你的感性或直覺判斷。
我們每天走在路上,大腦會接觸非常多的信號,手耳眼鼻口等器官給了你大量的信息,忽然,直覺告訴你這條路有危險,你停下腳步,果然一輛卡車飛馳而過,你如果繼續走就會有危險。在這個場景中,你收集到的眾多信息數據告訴你這里有危險,盡管不能用邏輯去分析,只能憑直覺。這是存在問題的,依賴于人腦處理數據非常隨機,很多風險你都注意不到。
依靠電腦和算力對數據加工,可以保障你隨時都有直覺感知,眾多零散的信息收集起來并及時處理分析,電腦和算力讓你的直覺永遠在線。我們在大數據時代,將更多的依靠電腦來做抉擇而不是自己的邏輯分析,這是一個新的趨勢。
回到行為數據本身,除了數據量非常大,還有一個難度在于對結構的要求也比較高。數據的結構性足夠一致,才可以進行處理。同時,還要考慮計算決策的精準度量,需要足夠多的行為數據,以足夠多的算力,支撐更好的行為決策。計算決策的精準度量相當于算法加芯片能力,以及芯片的數量。一方面優化算法,另一方面提升芯片性能,再一方面,有充足的資金拼命買芯片,從而算力得以堆積起來。當前的算力調度方式,一種是像我們騰訊、華為、阿里這樣的語音系統建設,然后用云來解決我們的算力問題,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解決方案。
新時代可能會尋找一些區塊鏈的解決方案。目前由于算力設備、移動終端的增加,它可以采集很多行為。例如,
青島市發布了一條
供應鏈,叫青島市北供應鏈,把人的行為采集和區塊鏈的積分結合在了一起。比如你經常做垃圾分類回收、坐公交車、經常有低
碳排放的行為,可以獲得更多的積分獎勵,區塊鏈可以管理這些積分。如果你的子女入學有困難,可以用這些積分去優先的兌換子女入學的權利。你甚至可以換得購房的一些優先的權利。這是“最多跑一次”已經較完善的情況下,政府主動為民眾提供服務的一種方式。這個也是一個城市區塊鏈+大數據的一個應用。很多地方政府,包括
杭州的一些城區政府,已經在做這樣的嘗試。
稍微總結一下我剛才講的兩點。一類是確權類數據,確權的數據其實強調的是權力和責任。數據孤島問題其實不是技術問題,更多的是權力和責任的問題。掌握數據的部門也掌握了一定的權力,承擔一定責任,所以它不敢輕易地把數據給放出去。同時對于確權類數據,區塊鏈提供了一個清晰存儲的方式。
行為類數據其實是非常強調運營的,可以對行為數據的運營產生很多好的結果。例如,一個地方的稅收突然變少了,但電力還是很多,工業用電還是很多,稅務部門就要去查一查是不是有偷稅漏稅的這樣一個現象?城市行為型數據打通之后,城市對社會管理的能力會越來越增強。這是我對兩類數據的總結。
數據孤島完全打破之后會出現一個什么現象?大家試想一下,假如我們的所有行為數據完全打通,而政府能夠知道這些數據,會出現什么樣情況?我們現在每個人打開淘寶的APP,每個人的淘寶的首頁都是不一樣的。
未來,如果城市建立了這樣一個大數據系統,每一個人看到的城市都不一樣。你是一個男生,乘坐電梯時,廣告屏就可能是運動或健身相關的。你如果是女生,周邊或許都是一些和化妝品和這種護膚品和整形這些相關的這些東西,就是城市會給每個人展示不同的面貌,形成一個“一人一城”的現象。
最后,分享一下大數據的浪潮和區塊鏈政務的關系。城市大數據在浩浩蕩蕩地奔來,區塊鏈還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一個切入點,但是它有一個非常好的方式。我們未來的數據會有多大?我們現在每天的數據增長量,每年的數據增長是50%,數據增長還存在一個比較高的一個增長態勢。
其實數據不光大,它的結構還非常有差異化,這使得數據分析難度非常大。未來人類最大的矛盾,是日益增長的數據處理和有限算力之間的矛盾。
比特幣算是一個調度比較順利的一個系統。它調動順利的程度有多大?它每秒調度的算力是51H。
阿里、騰訊、華為能調動的算力是P級每秒,比比特幣要低一個數量級,還差很遠。比特幣這樣一個區塊鏈系統,能調動的算力是非常龐大的,這促進了現在比特幣生態的繁榮和絕對的安全性。我們要調動251H每秒的算力,才能影響比特幣一筆交易的處理結果。這是區塊鏈作為調度算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點,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到這一點。
目前這一塊也一直再找一些突破口。未來社會肯定會有一個區塊鏈算力系統,這個系統調節全球算力來處理各種復雜的問題,來應對浩浩蕩蕩的大數據浪潮。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