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本文3919字,中關村大河資本合伙人李榮閣在2018年3月24日區塊鏈技術及應用生態(北京)高峰論壇現場的演講實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主持人張杰:好,謝謝!接下來有請我們的中文演講專家,他來自中關村大河資本,李榮閣是中關村大河資本的合伙人,主要負責金融科技方向的項目以及大河體系的投后管理及生態系統,包括中關村U30、中加聯合創業營、大河理光創新加速器等,我們有請這個只會講中文的投資專家上臺演講,他講的題目是《傳統VC眼中的區塊鏈行業投資機會》,好,請大家掌聲歡迎!
李榮閣:很高興今天能夠有機會跟大家交流一下區塊鏈領域的投資感悟,前面幾位專家講的都比較燒腦,呂總講的技術很深,Dustin和TN Lee兩位講的是英文,估計大家聽的比較累,我感覺還行,因為基本都沒聽懂。我覺得我講的是一個相對輕松的話題,因為現在這個時點說區塊鏈的投資機會不會有太大壓力,3月8號以來市場行情一直不太好,大部分相關投資人、機構會認為這個低谷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所以我說的內容,大家估計也就是聽聽,這個時間點重倉投資區塊鏈的,應該是有獨立判斷理念或有信仰的,他們也不會受到我說的內容的影響。所以說我要說的在今天這個會上是相對輕松的話題。
先簡單說一下目前大的趨勢吧,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兩張圖,區塊鏈行業的Gartner曲線。大河創投在國內傳統投資機構中,算是比較早接觸到區塊鏈這個領域的,我們最早的時候在2015投資了一個硅谷的區塊鏈項目,那時候對區塊鏈的認知和了解都比較淺。2016年7月,大河投資了網錄科技,也是從那個時點開始真正關注區塊鏈領域。2016年也可以算是國內VC機構對區塊鏈的加強認知的時點,我們投了網錄科技后,原來認識的一些機構也會找我們交流這個領域的問題,包括行業發展、判斷邏輯等,所以我們覺得2016年整體來說,區塊鏈行業在傳統投資圈是一個持續加熱的過程。
后來,到了2016年底和2017年年初的時候,我們感覺這個熱度有所降低。2016年初開始,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預期和項目不斷升溫,跨境支付等應用取得了比較好的業績,很多投資機構和團隊在思考,基于“區塊鏈+”的應用會不會復制當年“互聯網+”的過程,大量偉大的公司會不會正在崛起?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去信任機制和共識機制,帶給大家很多想象空間,似乎我們身邊的每個行業,每個領域都有機會用區塊鏈賦能提升,這個期間也出現了很多區塊鏈創業公司。
到了2016年底,大家對區塊鏈領域的認知又趨于冷靜。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區塊鏈應用項目都沒有實現規模化的應用落地。很多機構包括政府都很重視區塊鏈技術,做了很多POC,但真正大規模的商業落地卻基本沒有,根本原因我覺得還是部署成本與收益的不匹配關系。
對于最終用戶來說,進行技術改造或流程變革的動力是,通過變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所獲得的收益要高于系統的部署成本。但區塊鏈技術本身還在完善中,真正合適的場景有限;同時,在把區塊鏈系統與實體經濟結合時,要對原有的大量數據進行數字化和上鏈,期間可能需要改變現有人員的工作習慣和流程,甚至調整相關部門之間的配合機制,系統真正運轉起來的難度比較大;同時當時大家對區塊鏈的認知還在科普階段,區塊鏈的增信作用還需要擴大認知基礎,因此當時做功能驗證和系統測試的多,真正落地的很少。所以,那個時間投資圈對區塊鏈的認知出現了降溫,大家判斷項目估值會考慮項目的預期收入、利潤等指標。
到了2017年4、5月份的時候,區塊鏈公司的ICO方式融資開始得到更多的應用,比較有標志性的應該是小蟻估值的大漲,那個階段很多項目創造了財富奇跡。從投資機構的感覺就是,當和項目要商業計劃書或者要去盡調時,項目方經常不太配合,并且很短的時間內項目方就明確表示沒有投資額度了。然后,可能幾周或者一兩個月之后,項目上交易所了,項目估值快速上漲,那個階段確實包括我們在內,很多傳統VC機構有焦慮感,一直以來的對項目的判斷邏輯受到了挑戰,大家也在去適應和調整。之后的情況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包括9月4日的那次調整,針對區塊鏈領域的投資也有很大波動,但整體是升溫的趨勢。期間越來越多的傳統投資機構加入進來,然后近期很多項目估值大跌,破發甚至低于私募價格,泡沫在回落,大家對項目的判斷也越來越趨于理性,也許有一天會和傳統VC的價值判斷邏輯進行結合。
區塊鏈項目一類以做底層技術為主,一類以應用落地為主,由于近期大量資本的進入,做底層的項目會較快發展,做應用落地的項目可能會困難多一些,主要還是受目前區塊鏈基礎設施和技術標準的限制,以及部署成本和收益之間的對比關系影響。同時很多行業也會存在向頭部項目匯聚資源和資本的情況。
再說一下區塊鏈項目在商業應用領域的落地。我們可以類比一下互聯網項目,很多線上+線下的項目,在更多的時候線下的資源會更重要。線上的打法會越來越接近,相對也容易復制,線下的能力和資源需要時間積累,相對瓶頸更高、更容易成為核心的競爭力。區塊鏈由于開源特性,某一領域的區塊鏈應用項目,項目的技術和商業邏輯可能也會越來越接近,所以對具體行業的深入理解和認知,會是應用落地更核心的競爭力。
對于區塊鏈技術商業落地的項目,可以從下面兩個角度做一個區分:第一類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產生的新的商業模式,類似數字資產及與之相關的交易所、資產管理等,這些在出現區塊鏈技術之前,在現實經濟中可能是不存在。
第二類是通過區塊鏈技術與傳統經濟領域結合,提高了效率或降低了成本的商業模式;第二類又可以分成兩種情況,第一,區塊鏈本身的技術特性帶來的這種賦能的效果。包括這種分布式存儲、去信任和不對稱加密的特性;第二,基于區塊鏈體系在社群化的特性,改造消費者、生產者、受益者的生產關系,所帶來的賦能,基于密碼學建立人類共識機制,會對類似游戲、旅游、社交、分發等行業帶來新的商業模式。
對于區塊鏈技術與傳統經濟結合,我覺得可以分成“區塊鏈+”和“+區塊鏈”。 “區塊鏈+”可以指項目團隊基于區塊鏈設計了一個場景或模式,然后基于這種模式,在現實經濟中實現落地。“+區塊鏈”我們可以理解為傳統的項目團隊從傳統的業務出發,基于其實對所在行業的深入了解,找到一個與區塊鏈技術較好的結合點,并通過技術對原有的技術或商業模式進行升級。從整體判斷來說,我覺得“+區塊鏈”的項目相對更容易落地,能更快獲得市場的認可。正如剛才提到的,基于區塊鏈的打法可能會越來越接近,同時開源社區導致技術上也難以形成長期的壁壘,了解行業用戶的真實需求是應用落地最核心的部分,同時,對于一下大的B端企業,區塊鏈改變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升級,更多的是改變人和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和合作關系,在這種改造的真實落地是需要一個中心化的手段去推進的。
所以雖然說區塊鏈技術本身是去中心化的,但是它的很多商業應用場景,是需要中心化的手段去推進,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分布式存儲、不能篡改等特性的應用可能會更快落地。對于區塊鏈技術商業落地,單純的強調去中心化,本身并沒有特別大的意義,現實經濟中大部分場景在現階段去中心化是不現實的,智能合約目前也只能處理簡單的因果關系,現實生活的合約遠比數字世界復雜。像Uber或滴滴,它雖然做的是共享經濟,但如果用區塊鏈技術將中心化管理去掉,token可以解決激勵問題,但對于惡意刷單、惡意差評、司乘糾紛等復雜關系很難處理,隨來完成評判和處罰?這些都是需要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規章制度以及自我約束規范健全之后才能推進的。
說幾個我覺得區塊鏈技術相對比較容易落地的領域。首先是金融,區塊鏈本身跟金融是結合的比較緊密的;咱們可以看到整個金融系統,集結了大量的精英人才,金融體系里面主要的工作就是實現資金端與資產端的最優配置,風控是核心,并由此產生了大量的衍生品。如果將區塊鏈技術具有天然的特性以合適的方式應用到金融領域,將會提升整個金融行業的效率,降低成本。支付、票據等本身數字化程度比較高的方向更容易優先落地。
其次,類似供應鏈領域,存在多方主體信用等級不同的情況,例如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擁有較高的信用背書,而他的合作單位可能是中小企業,獲取資金的成本較高,而用傳統供應鏈金融系統將信用向第二級或第三級傳導時,會產生較高的授信成本,而基于區塊鏈技術可以將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向結合,形成信任度高的信用傳遞體系,提高整個系統的效率,降低成本。其次,在最近興起的物聯網領域也會比較容易落地,物聯網節點是天生的分布式結構,末端節點之間的交易結構是非常清晰的,比如分布式的太陽能節點,發電點和使用點之間的結算過程是相對清晰的,適合采用智能合約實現末端的鏈接和支付。
最后,結合傳統VC判斷項目的習慣,我覺得也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去判斷區塊鏈項目:第一是必要性。關注商業場景是不是有真實的市場需求?需求規模多大?這個需求是不是真的需要區塊鏈技術?是否需要發token?
第二個是商業模式是否可行。包括技術如何落地,如何結合?如何獲客、如何保持用戶活躍度、如何建設管理社群?項目的收入和利潤如何獲得及競爭對手情況。
第三個是團隊的特性。團隊經歷和能力項目需求是否匹配;團隊的過往合作情況,臨時搭建的團隊成功率相對會低一些;然后就是針對區塊鏈應用,團隊的特有的特性,就是是否有信仰,這個詞聽起來有些虛,但對于一個需要高度自律的新興行業,還是非常中間重要的。此外,如果項目需要發token,如果找到真實用戶,并把它們發展為投資人是很重要的,如果持有token的人都是以投資為主要目的,而不是使用者,后續社群和價值管理都會比較困難。
最后用李開復老師說過的這句話作為結尾“人們總是高估短期而低估長期科技能力”,我們相信區塊鏈技術也會不斷進化,并終將改變我們。
謝謝大家!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