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如今區塊鏈的泡沫越來越大,并不是因為所謂“去中心化”的技術特點,而是虛擬貨幣編制出的暴富美夢。能直接和錢掛鉤的區塊鏈,比起人工智能、VR等技術,更能刺激投機者的神經。
另外,對于區塊鏈技術而言,至今沒有能夠出現一個用戶成指數倍增長的殺手級應用,實際落地項目少之又少,于是有一種觀點認為,當下區塊鏈所處的階段特別像互聯網2000年前后的那個階段,那時人人都在談論互聯網,但真正明白互聯網是什么的也是鳳毛麟角。甚至有人把區塊鏈比作互聯網的4.0時代,因為區塊鏈是基于互聯網的一項新技術,但它也和互聯網一樣,是一項基于底層的基礎技術。也就是說,互聯網的發展進程對比于區塊鏈的未來展望是具有可借鑒意義的。
區塊鏈泡沫VS互聯網泡沫
摩根士丹利發布研究報告顯示,當前比特幣的走勢與20年前互聯網泡沫時期納斯達克(http://www.cyzone.cn/d/20111229/166.html)的表現極其相似。該機構策略分析師Sheena Shah表示:“如果僅僅從時間上看,比特幣價格上漲的速度是當年納斯達克指數膨脹速度的15倍。“根據Shah的說法,這種快速變化的價格以及類似的交易量,可能是納斯達克泡沫破裂歷史重演的預兆。
互聯網泡沫的破滅發生在2000年,大量的跟風域名公司都死在了這個泡沫清盤期,但不得不承認,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所有人都從互聯網所衍生的看似無意義的革新中受益。我們現在使用的大部分核心技術和知識,也是得益于當時的融資促進了互聯網行業的迅速發展。
所以,從長遠看,盡管區塊鏈在概念提出之初存在資本過熱、ICO虛高等各種問題,但它畢竟是一項基本技術,有為經濟和社會系統創造新基礎的巨大潛能。更何況區塊鏈市場雖然有狂熱的投機分子,但真正用心做技術的人也不在少數。動作早的開發團隊,早在前幾年已著手確認技術路線,從零開始搭建架構,尋找區塊鏈所能解決的痛點。在這群開發者看來,區塊鏈再好,也要搭配生態和基礎設施才能發揮價值,不要太神化它,也不要低估它的影響力,一切還需要多些耐心。
鏈圈生態:紛紛入局的企業巨頭,鳳毛麟角的頂級人才
目前,國內很多區塊鏈項目,都還在建設基礎配套設施。以BAT為例,我們不妨來看看國內互聯網巨頭們利用區塊鏈技術做了哪些布局。

馬化騰說了什么?
馬化騰在近日的騰訊業績說明會上表示,誰都能發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騰訊不會發。他認為區塊鏈技術有創新的地方,可以用在票據溯源等方面,具體怎么發展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得更清晰。
騰訊做了什么?
事實上,騰訊從2016年起就開始自研區塊鏈底層技術,2017年完成底層技術完整積累,目前已進入商業應用階段,進入金融、公益、法務、物流等多個領域。
2016年4月,騰訊推出了區塊鏈落地“公益尋人鏈”,第一次實現各大公益平臺的信息共享;同年5月,微眾銀行就在深圳參與發起了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金鏈盟。目的是共同開發適用于金融機構的聯盟區塊鏈;在金融和公益之外,騰訊還在2017年9月和英特爾達成合作,宣布雙方將共同開發區塊鏈技術,用來提高物聯網場景中的安全防護能力。
2017年,騰訊發布的《騰訊區塊鏈方案白皮書》披露了其區塊鏈整體架構:底層是自主研發的Trust SQI平臺,中層的Trust Platform是構建區塊鏈應用平臺產品,頂層的Trust Application則是用來向最終用戶提供區塊鏈應用。

李彥宏說了什么?
雖然百度宣布all in AI,但是想必很多人已經領養過百度今年2月份推出的“萊茨狗”。
李彥宏在兩會上談及區塊鏈時,表示雖然區塊鏈技術非常有革命性,但現在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
百度做了什么?
除了今年推出的“萊茨狗”,其實百度在區塊鏈金融方面早有布局:
2016年6月,百度曾投資美國區塊鏈技術支付公司Circle;
2017年5月,百度金融與其他金融機構聯合發行區塊鏈技術支持的ABS 項目,發行規模4.24億;
2017年9月,“百度-長安新生-天風2017年第一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發行,是國內首單場內公募ABS;
2017年10月,百度金融正式加入Linux基金會旗下超級賬本;(Hyperledger)開源項目,其他核心董事會成員包括IBM、英特爾和摩根大通等等。
今年1月,多家媒體報道百度推出區塊鏈開放平臺BaaS。但據百度金融回應,該平臺于2017年7月推出,并被命名為“百度Trust”,主要用來幫助企業聯盟構建屬于自己的區塊鏈網絡平臺,目前已經支撐了超過500億元資產的真實性問題。

馬云說了什么?
馬云在評價比特幣時曾發表的言論:“對于比特幣,我沒有太大的興趣。我想知道的是比特幣可以給社會帶來什么?話說回來,我自己認為比特幣技術功能非常強大,但我們看比特幣非常小心。”
阿里做了什么?
公開資料顯示,阿里已基于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儲及防篡改的特性落地了多個應用場景,包括公益、正品追溯、醫療等,且主要集中于區塊鏈的底層技術,如共識機制、平臺架構、隱私保護和智能合約等。
2016年7月,螞蟻金服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支付寶愛心捐贈平臺;
2016年10月,阿里與微軟、小蟻、法大大等合作開展“法鏈”;
2017年3月,阿里與普華永道展開合作,應用|“區塊鏈”技術實現食品可溯源;
2017年8月,阿里健康與江蘇常州合作推出“醫聯體+區塊鏈”試點項目;
2017年10月,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宣布開放區塊鏈技術,支持進口食品安全溯源;
2017年11月,阿里巴巴與螞蟻金服宣布承建數字雄安區塊鏈實施平臺;
2017年11月,天貓國際宣布升級全球原產地溯源計劃。
從合作項目來看,目前螞蟻金服已經成為阿里系內部對區塊鏈應用最深的團隊。
區塊鏈復合人才稀缺
區塊鏈日益火爆,隨之而來的就是相關人才的需求。區塊鏈行業所需知識的復雜性,甚至涉及密碼學等,直接導致有這樣的知識儲備同時又喜歡做技術開發的人才極少。
有做過十多年技術開發的程序員,花整整3-4個月讀各種白皮書,讀經典區塊鏈源代碼,他表示這個過程“非常痛苦”。“這個痛苦的感覺就好比,你我溝通的基礎是使用普通話,你聽得懂我說的每一個字,冷不丁我說了一個成語,每一個字你都會念,但連起來你就不知所云。讀區塊鏈代碼的過程類似:代碼你都能看懂,一連起來就完全不懂。”
當然,也有真正的技術大牛表示很不以為然,“區塊鏈根本不是新技術,很多年前就存在”。然而他承認,不同于其他行業,在區塊鏈行業做技術,需要大量學習。在其他行業做架構,需要考慮穩定性、并發、備份等問題,而區塊鏈行業除了這些問題外,還需要研究實現“去中心化”。因此,所有原本在中心化環境下很簡單的問題,都需要通過一套比較復雜的共識算法來完成。另外,由于區塊鏈技術是由很多現有技術組合實現,自然而然地需要學習大量的新技術。
這一邊是對人才能力的極高要求,另一邊,則是對人才數量的火爆需求。

據BOSS直聘發布的《2018旺季人才趨勢報告》顯示,2018年前兩個月,區塊鏈相關人才的招聘需求較2017年同期已增長了8.7倍,北上杭深占比超8成;2018年1~2月,發布區塊鏈相關崗位的公司數量同比增長4.6倍,人才供應量同比增加235%,增速雖高于其他互聯網職位,但存量仍遠低于實際需求。
另外,據拉勾網數據統計,截至3月6日,所有在線區塊鏈相關崗位的平均薪資為34K/月,部分崗位的薪資竟高達10萬。據2017年數據,開發、產品、設計、市場、運營各個崗位的薪水分別為19.3K/月、18.1K/月、11.7K/月、11.3K/月、9.7K/月。總之,對于同一個崗位而言,區塊鏈相對其他的行業薪資會高出大約1.5倍之多。
量子計算能否攻破區塊鏈
量子計算機能瓦解區塊鏈?
盡管被炒得熱火朝天,然而目前區塊鏈底層技術面臨著很嚴峻的技術瓶頸,處理速度、吞吐量仍在限制著區塊鏈技術的大規模商用。另外,安全性威脅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從安全性分析的角度,區塊鏈面臨著算法安全性、協議安全性、使用安全性、實現安全性和系統安全性的挑戰。甚至有外媒報道,一臺具有4000個以上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就能瓦解區塊鏈。
在量子計算威脅區塊鏈的相關論述中,持有此觀點的一方給出的論據主要包括兩點:一是量子計算會威脅比特幣的安全協議;二是算力更大的量子計算機能壟斷“挖礦”。以區塊鏈最成功的應用——比特幣為例。比特幣的安全協議涉及兩種類型的密碼學,挖掘過程中使用的散列函數和用于在區塊鏈上提供數字簽名的非對稱密碼術。在“擊破論”支持者看來,未來的量子計算機能夠很快破解哈希函數,讓比特幣受到“51%攻擊”,即一個礦工組擁有整個網絡51%的算力,就能壟斷整個區塊鏈,得到之后產生的所有比特幣。
“攻破”一說為時尚早
針對“4000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能瓦解區塊鏈”的說法,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研究員吳振華認為,“這個是有依據的,是比對了枚舉法破解區塊鏈所需要的計算能力和4000個量子比特的計算能力之后做出的判斷。當然要求也很高,需要4000個量子糾纏的比特,同時要保證極低的錯誤率。”
而現實情況是,目前的量子計算機最多實現72比特的計算能力,并且越往上增加難度越大。
作為國內最早的區塊鏈技術研究者之一,中科院自動化所副研究員袁勇的態度非常明確:“總體上來說,我不太認同量子計算對區塊鏈產生威脅。首先,對方并沒有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量子計算和區塊鏈,或者說量子計算跟密碼學一定會呈現共生演化的趨勢,二者互相促進,不能用十年后的量子計算與現有的比特幣密碼體系相提并論。”袁勇說,“我相信密碼學體系和區塊鏈的技術一定會有相應的手段應對量子計算的威脅。”

袁勇認為,區塊鏈技術體系中的共識算法自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證明機制)之后,目前至少已有30余種共識算法。很多其他加密貨幣的共識算法都不是以算力挖礦為基礎,例如權益記賬、代表記賬、隨機記賬等。此外,還有Paxos和Raft傳統分布式一致性算法可以運用,這些共識協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抵御量子計算攻擊。所以,如果量子計算確實產生威脅,區塊鏈可以通過切換共識協議來解決。當然,這些新共識協議,特別是用于公有鏈的共識協議,還未能證明其有效性,目前最安全的還是比特幣的PoW共識。但這些共識算法的未來可期,我們實際上有很多選擇。”
針對量子計算機威脅“挖礦”的問題,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戴夫士·阿加沃爾和該校研究人員在2017年10月發表了相關論文。他們認為,至少在未來十年內,ASIC礦機的“挖礦”速度會比量子計算機快,但十年后量子計算機的“挖礦”速度將大幅提升。
很多人認為,量子計算即使對比特幣有威脅,但它對傳統銀行體系的威脅更大。以體量而言,目前還輪不到比特幣“杞人憂天”。另外,將量子處理器的錯誤率控制在足夠低的水平、實現“量子霸權”,還需要克服很多困難,比如如何降噪就是技術性、工程性難題。至于“量子霸權”何時成真,業界還沒有定論。
總之,擔心“量子威脅論”還為時尚早,當務之急是專注區塊鏈底層技術開發,搭配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讓區塊鏈技術能有真正落地的應用場景。同時,行業標準的制定也迫在眉睫。有了可信區塊鏈這個權威標準以后,可以把明顯掛羊頭賣狗肉的企業篩掉,讓真正做區塊鏈技術的企業獲得背書。另外,任何一項顛覆性技術崛起的時候都必然伴隨泡沫與吸金,比如AI到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區塊鏈技術不會一蹴而就,畢竟TCP/IP也是花了30年才發展起來。相信在技術水平和基礎配套設施的不斷提高和普及之下,區塊鏈會成為更有價值的技術手段,像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一樣造福人類。
(來源:THU數據派)